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建设工程航站楼

发表时间:2018-04-24 14:34

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建设工程航站楼工程简介

     

西宁曹家堡机场位于海东市互助区,航站楼距西宁市区30公里。本期航站楼设计目标为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年吞吐量3万人次,国内旅客吞吐量397万人次。本期航站楼呈“工”字形布局,为指廊式结构,指廊端放大为集中候机区,设10个近机位(8C4D)。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855人,其中国内部分为1699人,国际部分为156人,高峰小时进出港旅客比例均为55%,人数均为935人。旅客中转率为50%,旅客中转人数85人。新航站楼总建筑面积43950.0平米,占地面积21654.0平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30.4,米,结构形式为框架、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7度。

    新航站楼建筑体型根据航站楼的工艺流程和特有的形式确定,航站楼工业流程采用下夹层布局方式,出港旅客经过高架桥从二层出发大厅、候机大厅出发;进港旅客经过下夹层到港走廊到达行李提取厅出港。行李流程、贵宾流程等流线布置简洁明快,通达性方便快捷。

本航站楼相比同类省会机场规模及面积较小,指廊放大端为集中候机区,在有限的面积内布置10个近机位,效率较高。航站楼工程为国内公开招标,机位布置是所有方案中最优方案,是做为实施方案关键因素。反映了航站楼项目解决旅客便捷性、舒适性、高效率的特征。

航站楼内部流程反映出外部形象,根据功能分区分为ABC三段,B段办票大厅沿陆侧航站区展开,A段为联系老航站楼连廊部分,C段为候机区,首层平面结构为钢筋砼结构,上部为钢桁架、钢框架结构,围护结构为玻璃幕墙。

建筑形式为前高后低的形态,具有腾飞向上的寓意,出发大厅V”钢柱支撑上部钢桁架屋面,内部三角形下凸顶棚与外部形式统一,构成完整的内部空间形式,勾勒出空港建筑的特征。

该工程基础设计时针对场地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质状况,结构基础、廊桥基础、门廊等构件基础均采用钢筋砼灌注桩基础,消除湿陷性黄土不利因素,保证结构整体稳定。

机电方案合理适用,设备先进;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高效节能,使用效果好,人性化程度高。

本航站楼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 工艺流程设计简洁便利,近机位比例高,导向性强,运行效率高,服务水平高;

2. 平面布局满足交通建筑的运行特征,无障碍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置全面,空间舒适度高;

3. 外围护结构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屋顶设置采光天窗,玻璃幕墙和屋面结构建筑采光、通风、节能、消防、隔音等进行设置;大面积玻璃采用夹层钢化中空LOW-E玻璃;侧窗与天窗的组合运用,各大厅白天自然采光,极大地节约能源。钢结构屋面采用铝镁锰金属屋面。

4. 消防设计依据消防性能设计,满足消防部门的要求。

5. 针对结构超长,采取措施解决收缩徐变和温度作用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包括设置后浇带,进行温度作用计算并配置温度钢筋,其中B区钢筋砼框架结构长度超出规范限制较多,框架梁采用预应力结构,以减少梁的温度裂缝。

本工程钢结构面积约2万平米,B区出发层钢结构柱网外轮廓尺寸为168×77m,结合建筑功能,室内效果,屋顶采用三角形管桁架+纵向平面次桁架的钢结构形式,三角锥形吊顶的横向杆件也增加了平面桁架的支撑作用,使建筑造型与结构受力有机统一,为呼应建筑V形立面造型,钢柱采用两头小,中间逐渐变粗的梭形,符合钢柱两端铰接的受力模式,既提高了钢柱的稳定性能,外形又显得轻灵秀丽。

航站楼基础设计经方案比选后,采用钢筋砼灌注桩基础,B区最大梁跨度20米,为减小梁断面,增加净高,梁采用预应力技术。

机电设计中供配电系统结线可靠、简明、合理选择10KV变电所位置,使其深入负荷中心,减少线路的电能损耗;同时合理选择供电线路的线径及路径;设置10KV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变电所对无功功率作集中补偿及谐波抑制;各类用房的所有照明灯具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整个工程采用分项能耗计量。

航站楼消防设计根据区域不同消防给水设置消火栓系统、消防水炮系统,七氟丙烯气体预制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火探管式自动探火灭火系统。

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暖通空调设计将一层迎客厅、贵宾厅、二层出发大厅靠外门区域外及到达夹层走廊设有低温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提高了夜间舒适度。二层出发大厅、候机厅均设有电动开启外窗,在过渡季节开启外窗自然通风达到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进行节能。另外设置多个独立的排风系统。

航站楼屋面雨水排水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屋顶雨水天沟采用电伴热融雪系统,经管道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航站楼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节省投资,完成度高。

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工程自2010年开工建设以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尤其新航站楼自20137月投入使用以来,各方反应良好,深受行业内好评。作为省会机场,新航站楼成为五湖四海宾朋进入青海的门户,成为了解大美青海的窗口。缓解了原有机场容量小、基础设施薄弱的不足、旅游旺季一票难求的状况,为青海成为西部旅游名省做出贡献,助推了青海各项事业的发展,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水平,打通了与各地联系的空中通道。

新航站楼建设紧紧围绕旅客方便快捷的使用功能,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反映空港建筑时代特征。目前成为青藏高原区域的中心机场。


关注微信公众号